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將歷史作為趨吉避凶之道(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 推薦序)

(本篇為阿樹應遠流出版邀請,為「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一書撰寫的推薦序)
「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封面,遠流出版

  「我這邊是○○縣政府,請問該如何因應海嘯警報?」二○一一年東日本大地震發生時,筆者正在中央氣象局服研發替代役,當時氣象局發布了史上第一次的海嘯警報。雖然海嘯到達台灣時,已不到五十公分高,影響很小,在支援通報服務電話時卻突然驚覺,我們對於海嘯來臨時,「實質」的應變建議少之又少。在宣導或科普演講場合,我更深刻體會到,比起海嘯成因機制,大家更關心的是該怎麼逃生才正確。這本書正是一部良好的海嘯求生指南,雖然沒有什麼海嘯逃生SOP之類的建議,但從古人們的各種經歷,我們得知這些人怎麼倖存下來,更重要的是,災難當頭往往僅能依靠「直覺反應」,唯有將這些經驗內化成自身的求生本能,才有機會發揮作用。
  
  東日本大地震後,我在一場公共電視舉辦的國際研討會「日本三一一的一堂課」看到一段極震撼的影片:來自日本TBC東北放送的記者武田弘克,播放了他在海嘯發生現場直擊的影片。地震發生時,武田先生離海岸線約五百公尺,影片就在他感受到地震後開始拍攝,他一邊採訪一邊搭乘計程車逃生,但因交通混亂,不得不棄車逃生。在海嘯的黑水湧至腳邊之際,武田先生逃進了一間三層樓的工廠,同時幫助一位行動不便的老婆婆,背她上樓。當老婆婆的弟弟將他的攝影機轉向樓梯的瞬間,洶湧而來的大水瞬間吞噬了周邊道路與平地。
  
  只要武田先生晚十幾秒,我們可能就看不到這些影片。因此,許多演講場合,我都會將這段報導影片分享給聽眾,不用多加說明就能明白,海嘯來襲時的分秒必爭,以及什麼叫做「往高處逃生」的概念。如同本書的敘事方式一般,倖存者訊息中的寶貴經驗,比起制式的呼籲更直接有效。
  
  最引人入勝的歷史課,便是讓你「身歷其境」的在歷史當中。作者磯田先生收集了大量文獻,透過作者本身的想像力,讓讀者有如身在歷史劇中,並用劇中的角色思考,體會天災發生時的狀況以及因應的方式,角色包括了武家、藩主,甚至作者母親也在其中。故事中天災顯現出大自然的無情,同時也襯托出「人」的溫度。
  
  筆者對日本歷史的認識多半來自電視劇,從武士名將到公主大奧,筆者從大河劇中認識各種不同詮釋的戰國歷史,雖然題材豐富多元,但像作者這般將地震連結到豐臣家與德川家的興衰更迭,卻是頭一遭看到。先不管這樣的詮釋是否為真實情況,請先試想一下,在那動盪不安、建築技術與科學知識仍不足的時代,一次死傷慘重的地震,勢必會撼動社會,所以像是影響經濟,讓政治版圖發生變化,似乎也不太令人意外了。
  
  這本書還有一些著墨不多,但卻讓筆者覺得十分迷人的地方,就是與這些天災相關的科學。作者雖非科學家,但他以歷史學家追根究柢的本能,探究並說明許多科學事實,譬如古人的計時工具、類似震度分級的方式,還有古人嘗試描述地震的行為,這些資訊提供了當時科學發展的程度,也說明了當時的人們是以什麼樣的背景知識來面對天災。這部分對科學家也是十分寶貴的資訊,如果未來有更多這樣的史料,或許對於古地震的研究,或是地震預測方式的發想會有更多助益。
  
  書中近一半的章節談論了海嘯相關的災害史,而實際上,「古海嘯」是海嘯研究中重要的課題之一。幸運時,我們會發現大自然幫我們留下的海嘯史:海嘯沉積物與海嘯石。書中也有提到仙台、宮城發現的海嘯沉積物,是一種特別的「海嘯泥沙」;在沿海平原附近,當我們穩定的陸相泥土地層層序中,發現夾著幾層海嘯泥沙,便可以估算出過去當地海嘯發生的次數,同時也能用一些科學方法或經驗公式,推算海嘯的高度或是入侵內陸的距離。至於海嘯石,雖然書中並未提及,但它也是一種研究古海嘯的工具,海嘯引發的巨浪,遠遠高過颱風的暴潮,會將海底的礁岩沖上陸地。然而岩石只會記著它形成的年代,所以即使我們得知礁岩年代,也很難確定它被海嘯帶上岸的時間點,這使得我們對於海嘯發生的頻率難以推測,預防的難度也隨之提高。
  
  因此,「歷史記載中的災害」對於科學研究也是門重要的學問,國內外也有不少學者藉由史書、廟誌石碑等記載推敲過去的地震、海嘯,就筆者所知如台灣地震科學中心、鄭世楠教授、吳祚任教授等都有整理相關資訊。然而科學角度與歷史脈絡的方式仍有相當差異,科學家重視的是資料情境是否足以呈現地震規模、海嘯高度,以作為風險評估;但像磯田先生這樣的史學家,則更加在意災害現場的人其所見所聞,相對渺小的人類該如何自救逃生,甚至有些地方或個人紀錄中,還呈現了世俗道德如何影響逃生的決策。在我看來,兩種觀點一樣重要,前者讓我們認識災害如何發生而不過度害怕,後者讓我們預先體會面臨災害時,人類會有多無助,而有心理準備,或許我們對於把天災這種不好的事放在嘴邊很忌諱,但因這樣的顧忌而不去了解,最後損失的必定是自己。
  
  颱風過後,最心痛的新聞,莫過於各種土石流奪走的人命。比起地震,颱風已是某程度能預測的天災,八八風災已經讓我們知道瞬間大雨的可怕,或許開始有人注意到有些地方不適合蓋房子,也或許有人知道自己的房子蓋在不適當的地方卻無能為力,但並非什麼事也不能做,書中也提到「一旦發現不對勁,就要立刻逃難」的防災思維。雖然大自然的威力人類無法忤逆,但人類的科技和文明之所以不斷的進步,仰賴的就是記載下來的歷史可以讓我們引以為鑑,歷史也是人類所創造出來的寶物。我想面對天災,運用「天災的歷史」會是一個很好的趨吉避凶之道。這是一本好書,因為它開啟了這個道路,希望未來有更多這樣的研究與書籍能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2017年2月撰文推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