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談過海嘯的成因、世界上重大的海嘯與海嘯來時該怎麼辦,今天來看看「海嘯波高」和災害的關係到底如何吧?
當海嘯波高越高時,災害就越嚴重。要幫海嘯波高分類,當然要以海嘯波的高度來區分,而不同地區適用的分類方式也不盡相同。
海嘯波高分級表
像太平洋地區早期多使用「今村—飯田強度分級」,將最低的波高(50公分以下)設為-1級,而最高的4級,則代表高度超過40公尺的海嘯。現在科學家利用數學公式,將高度轉換成海嘯規模,讓海嘯波高的統計能較精確。
在臺灣,中央氣象局也根據歷史上的海嘯紀錄、臺澎金馬沿海的地形特性,將海嘯的波高分級,以利防災與宣導。而一般來說,大於1公尺的海嘯,就可能對沿岸造成災害,而大於6公尺的海嘯,就會造成很嚴重的傷亡,甚至低矮的房屋還會被沖毀呢!
資料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
海嘯波高和海浪高度不同
波濤洶湧的臺灣海峽,經常會激起二、三公尺以上的大浪,而強烈颱風接近臺灣時,甚至會有十幾公尺的浪高,但就算是這麼高的海浪,只要不要太靠近岸邊就不會受到傷害,但為什麼看似不高的海嘯,也會造成災害呢?
除了波的高度,還得考慮波的長度,海浪的波長大約為10~100公尺,但海嘯可能就至少100公里起跳,我們用範圍2公尺的海岸線、波高5公尺的高度來計算海浪與海嘯的差異,將被抬起的海水簡化為三角柱體來看,海浪抬起的海水量大約為250立方公尺。而若用同樣的方式來來計算海嘯,則可發現被抬起海水量高達250000立方公尺,至少多出了1000倍。雖然科學家在探討海嘯災害時還會考量海嘯的波速、海底的地形的影響,但至少從波長來看,海嘯對陸地的影響會遠高海浪,這也是為什麼海嘯波即使不高,仍會有重大災害。
因為假設成弧形柱體對小學略嫌困難,故以三角柱體的計算公式簡化示意,代表同樣寬度、高度的海浪與海嘯波因波長而造成威力的差異。圖為2015/04/21國語日報科學版附圖修改(柯欽耀繪) |
海嘯的衝擊力
之前曾經提過,海嘯在大洋的移動的速度有如噴射機,達每小時800公里,雖然到了近岸時,波速常會因海底深度變淺而減速,有時會減到只剩每小時50公里,但即使如此,像前面提到有如25萬立方公尺,也就是的25萬噸的海水以平常車子移動的速度向陸地而來,對於岸邊的房子而言就像是被無數的汽車撞上一般,而隨著向內陸移動數公里後,海水的水量減少、速度減慢,衝擊力才逐漸消失。
海嘯來時的逃生策略
所以海嘯來臨時,即使是向陸地方向開車逃離,仍十分危險,因為海嘯的速度十分快速,要是交通阻塞反而適得其反。所以更好的逃生策略是找尋適當的小山丘或是高地,只要數十公尺高,就能躲過大部分的海嘯,而當無處可逃、海嘯波又迫在眉睫時,只能找最近,而且又高又堅固的建築大樓來躲避。萬一真的來不及,就算是身邊的大樹、堅固的物件,只要抱緊抓牢,就能爭取一線生機。「往高處、往內陸、找堅固、抓牢固」便是海嘯逃生策略的必備口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