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8日 星期五

誰說主角一定要是恐龍?牡蠣不行嗎?《咦,山頂有牡蠣化石》書評/推薦

 如果跟一個小學三、四年級的小朋友聊「化石」,99%會搬出最吸睛的「恐龍」,可能是因為他們認識的恐龍很大隻、可能是因為暴龍很特別、也可是因為這些生物太遠古了,好像特別厲害……不過,實際上從地質系畢業後,從事恐龍相關研究的比例應該是很少的,而地質年代多為新生代的臺灣,對牡蠣的研究甚至還比恐龍更多!可是,要怎麼以牡蠣當作主角呢?


山頂的牡蠣

不諱言的,本文可以說是《咦,山頂有牡蠣化石》一書的書評(也算是推薦),不只是因為阿樹被出版社邀約掛名的關係,而是覺得這本書太特別、國內又缺乏這樣的讀本,真心覺得非常適合。


前面提到的疑問,如何以牡蠣當作主角,這本書算是發揮的淋離盡致。我想應該是因為作者Alex Nogués是個不折不扣地質、古生物愛好者,並且運用了很棒的想像力與文字,簡單說明這門學問從觀察、思考到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而且他描述的重點並不是什麼專有名詞或研究細節,而是概念與想法,比如他用「往下挖」的概念告訴孩子地層疊置定律,但關於地層還有可能倒轉這件事並沒有放進來,畢竟小學生不需要給到這麼複雜的概念,多說了,反而有製造迷思或混淆概念的疑慮。只需要說明,地質學家是透過觀察得到規律、用歸納得到的規律來解讀地球的歷史,這樣就很足夠了!

尤其是這句話,非常打中我心:


illustration© Miren Asiain Lora/字畝文化出版


科學精神融入劇情

而本書的主角牡蠣,也被作為一道主線劇情,一開始先說「事情似乎沒有那麼簡單」,先排除了「海水可以淹到高山的高度」這種可能性後,慢慢的利用一點一點的科學原理介紹鋪陳,到最後才說明牡蠣是怎麼到山上的。這種感覺就跟地質學家的研究手法一樣,在對背後道理不明時,會先由觀察提出各種假設,而假設可以用各種不同的觀察、實驗累積科學證據,排除不可能的推論、最後如果有一個留下來、又相當合理的推論,即是目前科學的最佳解釋。


書中詩字一般的文字編排,搭上溫柔的繪圖筆觸,也讓這本書變得很像「繪本」,不過因為知識性較高,而且有一些比較難的字詞,讓它可能至少要四年級才好讀,但我相信在家長陪讀下,把這本書分段當作共同讀本,它也會是很不錯的繪本。平常阿樹寫的科普文章與書本,最低適讀年齡大概也要到國小高年級,讀完這本書後,連我都真心想跟作者學習,想嘗如何把這些學問寫到更親近孩子呢!

illustration© Miren Asiain Lora/字畝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