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國語日報專區】石話石說第一話:化石說實話!



提到化石,總是會想到考古學家趴在地上仔細的挖化石的情景,期待能拼湊出史書上沒有記載的歷史。無論是恐龍、哺乳動物,或是史前人類的化石,都是一本本的地球歷史書,能夠告訴我們地球以前的故事。

化石是什麼?
我們可以把化石想成是「被化成石頭的生物或是事物」,生物的遺骸被帶到河底或海底後,接著被沉積的砂土埯埋,之後表面的肌肉等組織會先被微生物分解腐化而留下骨頭。

隨著時間過去越埋越深,砂土被壓密成岩石,而這些骨頭也會慢慢的被「同化」成和石頭接近的成分,除了骨頭以外,生物的外殼、植物的葉脈等相對較硬的地方,都會比較容易保存形成化石。而有時像是魚類或是樹葉,在某些環境下留下的並不是堅硬的部分,而是只有留下含碳的元素。
化石形成過程示意

除了生物遺骸,還有什麼可以稱作化石?
除了生物之外,被化成石頭的「事物」也能成為化石,但那又是另一種化石了,像是腳印、排泄物,在某些情況下,也有可能被保存下來形成化石,這時我們就會叫它為「生痕化石」。當然幾十萬年後生物的排泄物也不會再有什麼味道了,因為已經成為石頭了呢!
超小的三葉蟲化石


化石告訴我們地球過去的環境與生物演化
雖然很多時候化石的成份已和當初不同了,不過它對於生物學家來說,可是了解過去地球上的生物演化的重要關鍵。這些化石就像是紀錄片一般把過往的生物,印記在地底下,人類也藉由發掘不同時期的化石拼湊出演化的過程,以及過去不同時期繁盛的生物。而某些化石甚至能幫助我們推測地層的年代,如果在地層中發現恐龍化石,地層形成的年代就至少有六千五百萬年以上,因為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交界大致上就是六千五百萬年前。像恐龍這樣曾經繁盛一時,並且已經從地球上消失的生物,就能用來鑑定年代。

化石的誤會
化石的發掘方式往往會影響後續的研究,在前年年底時也有一則新聞,曾提及在桃園發現三葉蟲化石的案例。然而,台灣的地質紀錄十分年輕,要在接近地表的地層中發現古生代的三葉蟲化石幾乎不可能。進一步研判後,由於化石發現地是在工地附近的地表,而非直接從地層中取出,有可能是外來石塊中的化石碎片。

2015年底也有一則更引人注目的新聞「左鎮人」年代翻案,也是類似案例,早年在台南左鎮發現了疑似史前人類的骨頭化石,但因為僅發現部分的化石碎片,卻找不著過去的生活遺跡、石器等紀錄,所以一直爭議不斷,直到去年以較新的定年技術檢驗化石後,才發現化石的年代並不是原先認定的二萬年,而是僅有約三千多年的歷史。從這些例子也可以發現,即使化石說的都是「實話」,但實際上若是解讀錯誤,就會誤會了它說的話,這也說明了化石的研究相當複雜,需要更謹慎小心呢!

化石燃料
我們生活中可是充滿著化石呢!每天搭乘汽車用的汽油、火力發電用的煤炭,都是化石變成的。古代的生物遺體,在被埋到特定的環境下,就會變化成石油、煤等物質,而人類將這些物質又變成燃料。但是除了排放二氧化碳會帶來暖化,還會有用完的一天,畢竟古代的生物也有限,我們使用的速度又遠大於化石形成的速度,所以這些化石燃料,更是不能過度浪費,一旦用完可就沒了呢!

 附帶一提有段電影預告影片形容化石燃料的部分,阿樹覺得超貼切啊!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