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年來的海嘯災害,可以發現海嘯侵襲過一些海岸地區,像是夏威夷、智利等等。也知道像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那樣位於海溝附近的地方若發生大地震,就可能會引發巨大的海嘯。但海嘯一但來襲,會帶來多大的衝擊?部分的答案,就要到海嘯的「歷史」來尋找!
圖中是日本沖繩縣的海嘯石,於1771年被海嘯帶上岸。(圖片來自flickr用戶Okinawa Soba,保有部分權利) |
海嘯石背後的歷史
「海嘯石」是海嘯過後留下的一種遺跡,因為大海嘯往往會把原先在海底的大石頭捲至陸地上,但海水退去時的力量不足,沒辦法把那些大石頭帶回海底,而遺留在陸上。
雖然颱風也會帶來狂風大浪,把一些海底的石頭捲上岸,但通常尺寸不會太大。經過科學家的觀察,像是1.5公尺高的大石頭,即使是超級強烈的颱風也無法撼動,因此至少可以確定哪些石頭是海嘯石了!科學家就可以研究海嘯石以了解過去海嘯發生的次數、規模與災情。
進一步分析海嘯石的成份,就能推測石頭是在哪個年代被帶到陸地上,而觀察海嘯石的分布,也可評估過去某次海嘯的高度和侵襲範圍。像是1771年曾經重創琉球群島的八重山地震,經科學家推算規模至少超過8.0以上,海嘯的高度還高達80公尺。因此,只有幾十公尺高的小山丘當時可能完全被海嘯淹沒,現在在附近的一些島嶼,無論是海邊還是小山丘上,都有當時遺留下的海嘯石,默默記載了海嘯的可怕。
埋在地底的海嘯石
被巨浪打上來的石頭,有大有小,甚至也有細小的泥沙,或是貝類、珊瑚、海草等等,我們稱這些海嘯帶來的東西為「海嘯沉積物」。海嘯沉積物就不一定像海嘯石一樣,待在地表容易被發現,有可能被後來的雨水沖刷消失,也有可能被雨水從其它地方帶來的泥沙掩埋,如果有些海嘯沉積物被掩埋數百年後,有幸被科學家發掘重見天日,或許我們就能從地底發現未知的歷史海嘯!
人類歷史上的海嘯
除了海嘯石、海嘯沉積物之外,歷史上也有諸多的災害海嘯紀綠,但是古人對於海嘯的認識不足,經常會以巨大的海浪、潮水或海流來形容海嘯,但科學家仍會利用古人對巨浪成災的描述方式,來判斷是否可能為海嘯的紀錄,而海嘯侵襲的範圍,也會比一般海浪來的大,有時甚至要研究世界各國的文獻資料,比對發生的年代與地區來確認是否真的為海嘯所造成的災害。一旦找到了相關的證據,一方面讓我們理解古人是如何描寫海嘯,另一方面也能有更多的科學證據,來模擬海嘯發生時,海岸邊的居民可能面臨什麼樣的災害,讓民眾更清楚了解該如何預防與逃生。
臺灣也有海嘯石與海嘯的文獻?
臺灣有幸躲過多次襲捲太平洋的海嘯,但是仍不可鬆懈,因為就已發現的文獻資料,至少可確認1867年在基隆附近曾有發生過海嘯。基隆的和平島附近的考古研究也發現在清朝的文物上有疑似海嘯帶來的沉積物,目前科學家也在深入的調查這些海嘯沉積物是否和1867年的海嘯有關。除此之外,也有學者正在研究臺灣各地是否有海嘯石或海嘯沉積物、各大廟宇的廟誌石碑有沒有記載海嘯,正所謂鑑古知今,希望未來能藉由更多的古海嘯研究,建立更完善的海嘯防災規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