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國的加州發生大地震,最快到達臺灣的地震波會是走哪一條路呢?答案是:地底下的路。
地球內部是地震波走的最短路徑
因為地球接近球體,光看球體表的部分,總會覺得加州和臺灣的最短距離是一條弧線。但如果我們把球切開,就會發現最短的距離不是走球的表面,而是球的內部,地震波其實「走」的,其實是這條地底下的路!
地震發生後,朝著四面八方傳送的地震波中,可依傳播的路徑分成兩大類:表面波和實體波,沿地表傳遞的波稱作表面波,而實體波則可以在地球內部傳播、穿透地下。
會造成災害的地震波,多半以表面波為主,它造成的搖晃較大,容易使房屋「共振」。共振指的就是房屋對某些地震波動頻率「特別有感覺」,表面波會因此讓房屋搖得會比實體波來到時還要大,而共振的程度越明顯,對房屋安全就越危險。
地震波的實體波會穿透地球,所以加州發生的地震,最快的地震波會從地球內部傳到臺灣
|
地震儀就像超大聽診器
現代的地震儀器非常靈敏,還可以分得出不同的地震波頻率,前面提到的實體波,它就算傳到地球的另一端,某些頻率會保持在固定的範圍,這樣科學家就能「認出」這種波動,也能確認它過來的時間、甚至可以分析它穿過了哪些不同的物質,而科學家就像是把地震儀當作聽診器,了解地震波穿過地球內部時產生的變化來猜測地球內部的樣子,地球每年都會發生幾次規模大於7.0的地震,科學家歸納了許地震波穿透地球時的規律性,加上觀察其它行星、從太空中掉落到地的隕石和地表石頭的差異,還有實驗室的各種分析,才能斷定地球內部可以分成三層。
科學家運用地震波中的P波,穿過地球時的不同偏折,了解地球內部的分層構造。圖片來自中央氣象局地震百問。
|
地震波除了會穿透,還會反射
雖然往地下鑽一口井是最直接探測地震的方法,就像我們切開蛋糕看裡面的夾心一樣,但鑽井的難度高、秏費的金錢非常多,加上地底下其實十分複雜,就像有千百種的蛋糕口味般,要完全弄清楚,地面早就桶成蜂窩了!這時地震波就可以派上用場,有時科學家會利用炸藥或撞擊製造人工震波,利用震波遇到地層反彈回來的波,來了解局部的地下狀況,通常用來尋找石油、礦產等資源。
利用地震波研究火山的構造
此外,天然的地震還有不同妙用,雖然小地震傳不遠,還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小範圍的地下構造,而且天然地震的好處是,能量還是比人工地震高,所以探索的範圍也較大,像是用來研究火山底下的岩漿庫,就很有幫助。今年四月,臺灣的地震學博士黃信樺參與的一項研究也提出重大貢獻:研究團隊發現美國黃石公園地底下的岩漿庫比過去想像的還大得多,也讓人們藉此研究更清楚怎麼運用地震波研究火山。
所以無論是穿透的地震波、反射的地震波,科學家總能想出研究的方法來探索地底,雖然看起來可能像瞎子摸象一樣,但經過不同的科學方法驗證,即使我們無法親眼看見地底,還是可以有很接近的推論呢!
知識小百科:
地震波的頻率是什麼?
一個完整的波動會上下或左右振動一次再回到原點,而地震頻率就像是「一秒振動多少次」的概念,當頻率很高時,看到地震波的樣子就很緊密,可能一秒振動數次,而頻率低時,地震波的樣子就稀疏,就有可能數秒鐘才來回振動一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