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談108課綱是否要上路前,我們先來看看一張圖,這張圖出自一篇觀點投書:
救救孩子,救救臺灣!停止108課綱
阿樹借用作者在文中的某段圖來回應他的論點,該老師認為這張圖能推論學生能力分布為M型,且學生能力一屆不如一屆。其實這樣的數據無法完整呈現作者論述,而是另外二件事:
1.
就算題目不難(課本習題為主),不及格的低分群的數相對還是很多
2.
從最低分到最高分都有人,在教學上確實很麻煩。
所以實際上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如果教師的教學是一樣認真努力照顧到每個學生」,那造成這樣的現象就有可能學生是學習意願低下或是能力普遍低落所致。那麼,如果要改變這種情況,該怎麼做?
其實,這正是108課綱在「素養」面向所關心的事情。「學習」的目的為何?不就是要學到一些對未來的生活、事業或是人生有幫助的事嗎?那麼如果學習很偏重「任何的學科知識」,我想最大的用途,除了幫助你考上更好的學校、公職之外就沒了。以阿樹的專業地科來說,多數人在畢業後其實用不上地震的P波、S波是什麼,只需要知道地震的基本成因、和看到手機簡訊要怎麼做就好,多教到多學到的那些知識可能應該是要來自興趣、喜好或是更根本的好奇心。可現況並不是這樣,而是大家會傾向了解「怎麼樣考最高分」來面對課程內容,然後多數的人其實怎麼樣都不會考贏前面那群人,就乾脆念到一定程度就好,其它的也不想學了。這就是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所說「從學習逃走」的狀況,如果還是把「升學考試」作為教育的主軸與目標,我想換不換課綱其實沒什麼差,不換也好,也不要浪費大家時間金錢這樣好不好?
108課綱總綱中的「核心素養」所涉及的範圍太大,要用短文完全論述有點太冗長,在此以二個「具體內涵」項目來舉例:
B1的溝通與表達、B2的資訊與媒體素養,裡面涵蓋了我們在職場、生活上常需要用到的能力,不是單一個學科就能學全的東西,甚至即使到出了社會都還要學習,像是我在撰寫本文就得用上「收集與思辦資訊內容與來源、選用適合的圖表來表達論述」的能力。
但是,要怎麼把這些「教」給學生,在這邊也用自然科學的例子來說明,下表中以素養內涵的B1為例(每一科都可能會有其符合該學科領域的解釋方法),其中分析、歸納、圖表應用等能力,不正就是不分文科理科的學生未來會用上的東西嗎?工作需不需要跟人溝通?不管對象是客戶、老闆、學生、業主……都是一樣需要用上這類的「素養」,事情才能更順利解決。換個素材來說,讓學生知道「為什麼生活上需要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定律的假設是什麼」,比起單純要求他們記住定律裡的公式,對未來的人生還可能有更多人被幫助到。
至此,忍不住還是要三小吐槽一下,
即使這個數據為真,它還是有很多的解釋限制。譬如這樣的「成績」是否足以對應學生真實的能力分布,我覺得還是挺保守的,即使該作者說明「題目大多以習題為主」,這樣的結論可能還是只適用在該現場,畢竟我們不明白學生組成與來源,用兩個班的學生成績推演到全國的學生能力表現、教改成功與否來說,可能還是有過度推論的疑慮。
另外再舉兩個相反例證,以107年國中教育會考來看,雖然資料有點粗略,但至少可以看出三個區間人數分布的差異,以三等級看分布大致也是鐘型單峰值的人數比例分布(基礎那段明顯很多人)。
來源:國中教育會考網站 |
至於學測,因為手邊的各級分資料只有圖檔,不太好繪圖,將表格的圖檔放在最後面的附錄;可以發現除了英文以外的其它科目,多半為具有不同偏態的鐘形曲線,應該是難易程度浮動所致,如果看整體的總級分的人數百分比分布,就能得到較明顯的常態分布曲線。
用excel將大考中心公布的資料重新繪製的人數百分比在各級分的分布長條圖 |
不過即使如此,這些資料可用於解釋教育改革是成功還失敗?其實很難,在學力上,或許像國中會考部分可以長期關心「待加強」人數是否逐年減少,但若是想知道有沒有培養出具有核心素養的人才,這種大型紙筆測驗即使融入素養導向試題,也還有一堆測不出的面向,因此看這些資料其實意義不大。
所以,擔憂108課綱上路的衝擊是「沒有道理」的嗎?不,阿樹也超級擔憂,因為長期的考試作為升學主要導向的習慣已成,大家都覺得很公平很方便。在這樣的思維下推行以素養為重點的課綱,若多數人不改變舊思維,那麼有改和沒改一樣。地科時數不少嗎?國中才1學分,高中還只有高一必修(指考也不考),算是有考試的學科中時數最少的一科,但地科不重要嗎?能源、環保(空汙)、天然災害哪一個重大危機議題和地科無關?在這樣少的時數該傳遞給學生什麼知識、能力與態度呢?
阿樹這學年修了幾堂科教所的課程,也觀察了許多身邊老師,不論教導的學生學齡、程度,都存在一些可以改變現狀的教學方式,以自然科或地科領域來說,許多熱血老師成立了教學社群相互交流精進,探究新的教學方法與素材;同時教科書的編寫工作,也有些認識的老師早在草案正在送審時已開始著手,否則當然是來不及上路的。個人頗為敬佩這些走在前頭的老師,當然也相信部分害怕改變的老師有其為學生好的理由(譬如變動太大學生無法適從),大家在心中的出發點多少都是好意,但能否能以多一點理解取代抵制呢?聖人無常師,互相學習本來就是基本道理的,或許,參考以下延伸閱讀、深入了解各科領綱的內涵與用意,能做出更深入的討論。
延伸閱讀:
附錄:107學測各科各級分人數百分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