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8日 星期三

[潛入JAMSTEC系列文:導言] 比海深的科學,無止盡的發掘

阿樹說前言:本文為一系列參觀JAMSTEC(日本國立研究法人海洋開發機構)的導言,後續還會有數篇各種設施和船舶的參觀介紹,敬請期待~~

近代的科學發現與進展,有許多是來自於科技的進步,譬如當我們有更先進的望遠鏡,就能看到更遙遠的星星。深海6500(しんかい6500)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帶我們航向仍充滿未知的海底,而地球號(ちきゅう)則是帶我們探索難有進展的地下。

關於しんかい6500和ちきゅう兩大主角的任務
為何深海如此未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就能說明我們對海水面以下的認識就像遙遠的宇宙一般缺乏。現今我們國土測繪的地形,解析度已達2公尺,而光是運用時下流行的空拍機,就能得到更精細的資訊,但到了水下,受限於水下各種物理化學性質的多變,解析度差了快兩個數量級。深海6500的任務,就是讓我們能「直接探索」海底深處的一切。
在JAMSTEC橫須賀本部的深海6500(しんかい6500)


而對於海床的地底下,我們的未知領域更多、更深。以地球號的設計來說,可鑽探至「海底以下7000m深」的能力,那深度足以到達地函(1),我們對於地函的認識,是由地震波、地表野外岩石和實驗室模擬間接得知的,所以想要了解地函「到底是什麼?」的夢想(2)或許目前也僅能靠地球號達成了。此外,像是地殼深處的生命、巨大斷層帶的成因等等,也都是這艘船的研究目的。
停在清水港的,只能遠處仰望才能拍到三十層樓高的井架啊

為什麼探索未知很重要?
但話說回來,為什麼我們需要了解這些「未知」的科學?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幫助嗎?從本質上來說,要知道某個未知事物「有沒有用」、「有什麼用」,都得要在發現了之後,才能討論。還未發現,不代表重要的事物不存在;而不去探索,也永遠不會知道它是否存在!

我自己也曾有疑惑,如果是為什麼不用ROV(Remotely operated underwater vehicles,水下搖控無人載具)去海底拍攝影像就好,還要研究員實際到深海看看?

親眼所見和透過螢幕看還是有很大不同,就像地質學家還是需要親自去現地採樣一般,光看看幾顆岩石標本搭著現地照片,還是有一堆研究上的限制。深海6500能實地觀察海底的斷層位置、地球號的深鑽能力則能一窺海底下斷層面的特徵,或許這些發現能在地震研究有所突破;如果研究僅仰賴間接的資料,我們也可能會錯過不少重要發現。

同樣的道理,或許能用來解釋「為什麼我們要去參訪研究機構與設施」。親眼看到這些研究工具、親耳聽到從事研究或開發的人員跟我們分享這些工具的意義,至少可以讓沒有在第一線研究的我們能體會研究者的努力、心境,以及研究本身的精神所在。以從事科普傳播的我來說,這樣的心境是有助於自身思考「有什麼是很重要、值得跟大家說明」的科學。

值得學習的科普精神
因此,我想「讓大家知道JAMSTEC在做什麼」是件很重要的事,除了可以讓大眾知道稅金是被用來做哪些重要的事,也能透過各種科普活動來引起大眾對JAMSTEC的興趣,包括新聞稿、設施與研究船公開參觀、各種見學,以及自行建設或與其它單位合作展示科學與科技成果等等。以本次行程所見,個人覺得有許多可供國內學習的地方,因為要把這件事做好,必須結合科學和傳播的專業,至少在行程中有充足的解說和資料可以讓我們更理解設施與相關研究。附帶一提,深海6500還有出現在許多日劇、電影都有出現(日本沉沒、潛入深海),雖然多數人無感,但對地科人來說它才是主角啊!當然藉由流行文化的曝光,也讓更多人有認識的機會,也是很好的傳播。

而在參訪中也意外得知,JAMSTEC有許多一般事務職員也具有相關科學背景,也有從研究人員轉為事務職員的情況,因此無論在許多跨領域的工作上,能銜接的更好,這也是我覺得不管在任何機構中都十分需要的元素。至少就科普傳播上,有專業背景的加持,就減少讓人誤解的可能,至於傳播效果如何?我沒評估過,但從本參訪團在各場館的瘋狂拍照、在各大記念品展現的購買力,至少對我們是十分成功的。

至於有人有問過阿樹要怎麼去參觀JAMSTEC,這邊簡單舉出幾個方法供參考:

方法一:等設施公開或是有演講活動的時候去
每年都會有一些設施公開,詳情請見官網的広報活動(日文)Public Relations(英文),不同的設施也都會有些展示場,如橫須賀本部、橫濱研究所皆有,有時也會舉辦科普活動演講。

方法二:自行揪團前去「見學」,詳情一樣請見官網的広報活動(日文)Public Relations(英文),但可能需要懂日文(英文應該也可以,但阿樹不確定)
總結來說,方法二要先預約,並且要配合官方的日期,方法一則是較為容易達成,但要等公布才能買機票就是了)


註:在地球分層構造中,大陸地殼厚度學30-50km,海洋地殼則為5-10k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