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指的是海水鋪天蓋地而來襲捲沿岸地區的一種災害現象,海嘯的英文tsunami一詞更是自日語「津波」的讀音而來,由此可知日本是一個飽受海嘯侵襲的國家。那麼海嘯要怎麼預防呢?
平常的海浪是怎麼動的?
常見的海水波動,是風吹海面時,空氣摩擦海面造成海水產生接近圓形的運動,雖然海水的運動方式呈現圓形,但連接起來就是我們平常看到的波動,還會隨著風吹把能量傳送出去。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在深淺不同的地方,海浪看起來的樣子也不太一樣。在水深一點的地方,就會讓船上上下下不停的晃動;而靠近海邊的地方,海水隨著深度變淺而被抬高,變得浪滔洶湧。
海嘯和海浪又有什麼不同?
要形成巨大的海嘯,海水會先被某些自然現象給「抬」高,像是前面提到的隕石撞擊、火山爆發、海底山崩、海底地震都有可能讓一大片的海水突然高起來,接著海水受重力的作用掉下來,就會開始產生巨大的波動。
你可以想像成放大好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波浪,這樣的波浪在深水地區會暢行無阻的傳遞,而且跑的非常快,就像是噴射客機一樣(最快可達每小時900公里以上)!
但到了靠近岸邊的淺水區域,前面的海水因深度減少而速度變慢,但後方追上來的海水煞車不及,便開始往上衝,海水便因此越來越高,形成巨大的水牆。水牆還會一股腦的衝上陸地,不斷深入內陸,淹沒大範圍的陸地,靠近海邊的平原甚至會深入到離岸300公尺處!
左邊是平常時的海浪,平時海浪是因風吹形成,多半波長較短。右方是從地震發生到海嘯到岸邊時的示意,當在海底發生大規模的地形變動,像是大地震引發的斷層動時,就會抬起大量的海水,形成波長極長的海嘯波,到了岸邊就會使大量的海水衝進岸上,深入內陸。 |
海嘯來了怎麼辦?
日本教科書中,曾有個名為「稻堆之火」的故事:1854年日本發生了巨大的「安政南海地震」,有個名叫五兵衛的人,在當時感受到地震的強烈晃動,接著沒多久又看到了海水突然向後退去,露出了大片的陸地。
這和他印象中學過海嘯來臨前的情境十分類似,他心想:「不妙,海嘯要來了,要趕快告訴附近村民!」但當時沒有電話、廣播,要怎麼讓大家趕快避難呢?他便靈機一動,把自家收割的稻堆點燃,讓村民以為村裡著火了趕回來,之後便帶著村民趕快往高處逃難,在他們登上高處後,海嘯果真來臨,也保全村民的性命。
故事中的五兵衛也確有其人,真名為濱口儀兵衛,還是個日本重要的歷史人物,他除了保護村民,海嘯過後還興建了大型的堤防。在1946年南海地震發生海嘯時,他的故事與他這座堤防皆在南海地震時也發揮了防災的效果。
海嘯來前的徵兆
平常若仔細觀看海浪,或許你們會發現,往往海水退去的越多,下一波海浪就會越大;所以當海嘯波靠近岸邊,海水像前面提到一般快速升高時,也會將靠近岸邊的海水快速「吸」回去,露出光溜溜的陸地,那就是海嘯已經靠近的徵兆,這也是為什麼五兵衛會趕快讓村民去避難。
但實際上因為各地地形不同,有時海嘯來前海水退的不明顯,因此若在海邊感受到強烈的地震,必須先有所警覺,設法利用電話、網路聯繫氣象局或防災單位,了解是否有發生在附近海域的地震,因為有許多海嘯都是由海底地震、山崩所引起,當地震發生在海底時我們就得格外小心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