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

關於科普寫作之一:要寫什麼才有人看?



之前在幫學生上科普寫作課或是辦寫作營時,總會有人問我兩個問題:

Q1.要寫什麼、怎麼寫才有人看?

Q2.如果是硬知識,又該怎麼寫?

回答這問題前,先來看看2016/12/26泛科學網站中「本週熱門」的統計:
圖截自泛科學網頁 http://pansci.asia/hots/week
從上圖中前四名(第五名是書摘跳過)的文章,我覺得或許可以說明部分答案,我們來逐一解析這些文章的特點!

 
圖/電視劇宣傳圖

這一篇看似利用熱門電視劇騙人進去看,但沒想到進去竟然是滿滿的超長解析,我誠實的說,其實我無法完全看懂所有的解析,像是第一部分講「逃避」的心理,我就覺得似乎僅是點到為止的說明。當然,當事情不是脈絡中的重點,又難到難以簡化處理時,附上延伸資料並先跳過是最好的方式。

但只要有點點耐心再看下去一點,就會看到關鍵:「需求理論」。點出了大家看劇甚至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狀況:為什麼總是在覺得另一半缺點多多,卻又覺得自己和他分不開?而接著又利用劇情搭配理論,試圖替這樣子的疲倦感找尋解套方案。文章脈絡至此,已經很清楚的讓讀者探知一點點心理學解析情感的方式,雖然沒有什麼複雜理論,卻也能在心中留下一點印象。

最後一小段又多加了一點其它角色的「逃避」,一部分是呼應主題,也再次點出「人都會逃避、逃避是正常的」觀念,最後再加上一句「有點微妙」的結語:「你也是。雖然時候會脆弱,有時候會機車讓人難受,但你也有,別人無法取代的可愛。」

雖然我至今不懂這手法的意涵(可能沒有投入看文章沒被打動到),不過就海苔熊文章的人氣總是滿點來看,我想這種手法應該還是蠻有效果的XD


 
圖/自己畫的

第二篇是自己的作品,這篇雖是因為「看不下主流媒體報導」而生的作品,但在內文和標題(編輯有和我討論過)我並不想過度的批判媒體(雖然還是罵了一下覺得太超過的點)。總之我希望做到的是「讓大家多知道一點客觀的知識,少一點妄自猜測的腦補。」而寫下這篇文章。

要評自己文章的手法有點無法下手,就簡單說說自己心裡面想的事吧!工程地質其實並非我擅長的學科,過去修課的成績普普,畢業也就還給老師了。重新再念一次並寫文章真的不太容易,而且又有日文資料需要消化,因此十分花時間(查資料+寫作超過兩星期,又不是要隴賽…)。不過也因為重新了解,知道哪邊在理解時會有盲點或困惑處,寫起來也特別知道哪邊該簡化到什麼程度,才有效果。其實就如同製作共同筆記、教學講義的理念一般,只是文字要再精煉一下。


簡單來說,無論什麼題材,我的寫作理念都是:不管背後的科學有多難,都要寫成寫人人都看得懂的東西!

PS:話說這篇文章離時事有點時間差,而且我自己都覺得工程地質枯燥乏味了!所以人氣能衝高其實有點意外啊!

 
交換禮物是件既期待又害怕傷害的活動!圖/By Kelvin Kay,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這篇就是簡單又有趣,還富生活化的內容,只要有玩過或打算要玩抽禮物的人一定會來看一下的文章!作者考量了「用一般人常有的思維」先解析了盲點,再提供一個完美解決方案,讓大家「有得到滿滿的收穫」感!

而作者最後又幫傳統的抽禮物方法找了台階下:如何將機率問題轉成愛情靈藥,這又是很妙的收尾啊!

要說這四篇的第一名我會投這篇!


邊緣人不只人緣差,免疫系統也差?
此篇研究的主角,恆河猴(Macaca mulatta)的母猴族群。Photo credit: Fanpop
 這篇文章是四篇中唯一偏向「科學新知」的文章,感覺就很像科普雜誌中會出現在新知報導那邊的東西(不過看文獻的確都是引美國SAScience Magazine等出處,風格很近是正常的)。這是一個對於「研究生」較易入門的寫作手法,因為平常就習慣看某領域的paper或是學術報導,因此也更快能理解比較新的科學新知,再將其轉化成科普文章。

不過,你或許會想問:「讀者為什麼要知道這個?」
是啊,前面三篇都有些生活時事可以套用,這篇沒有耶!我的看法是,寫新知沒有什麼為什麼的問題,本來科學就是一直在前進,你覺得無用的發明說不定十年之後超棒的啊!

認真來說,這類文章最難的一點應該是:「從解讀簡化的比喻,再到延伸應用的各環節有沒有問題?」
新手寫新知時,最容易不小心犯這類的錯誤,因為學識不足可能會誤解,比喻和延伸自然就錯了。以這篇而言,我覺得算是中規中矩了,雖然大家看文章可能會自動忽略,但最後一段的這句話最重要:「雖然尚不能直接將母恆河猴的研究結果套用在人類身上…」,因為這句話說明了科學的限制,加上前文都有把實驗條件詳述,這也是我們科普人最重視的點啊!

所以看完這四篇後,阿樹有什麼建議或結論?
先回答一下一開始的兩個問題:

Q1.要寫什麼、怎麼寫才有人看?
ANS:別想太多,舊的知識就連新的時事,過去的學習總是有用的。至於新的東西,一樣也很重要。只要扎實的寫,什麼樣的內容素材都會有人看的,不是嗎?(看看點閱率,連新知都能單週破萬人看,怕什麼?)

Q2.如果是硬知識,又該怎麼寫?
ANS:看了這四篇,應該會發現如果把任何的內容拿進來課堂上教,不會有不是硬知識的東西,所以知識沒有軟硬之分,完全操之在你手。

而如果各用一句話貫串這四篇給科普文的建議,我會這樣寫:
時事流行中藏有我們做科普滿滿的梗,
盲點誤解是人給的自然要由人來解決,
生活中用點科學思維就會變得很有趣,
基本的科學精神是一點都不能馬虎的。

希望這些對想從事科普寫作的人有點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