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別再說什麼不好好念書以後只能當記者了~

雖然這篇文章受某個恐龍彩色羽毛新聞事件啟發,但實際上我對這些問題想很久了…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科學新聞總能錯誤百出?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對有專業知識內容的科學新聞毫無興趣?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會覺得當記者好像不用具備什麼知識?

觀察了很久才發現,其實造成以上的問題,有三種人需要負責…就是科學家、媒體、大眾(簡單來說就是所有的人)

媒體怎麼了?
社群網路剛開始流行時,看到分享一些覺得怪怪的報導或文章(尤其是健康養身類的),常會覺得「真的假的,生xx病好可怕」之類的,後來才發現這些多是謠言,後來自己接觸科普寫作,才發現真的有夠多流言,而且流言長出來的速度遠遠大於糾正流言的速度。流言不打緊,厲害的是有很多嘗試探討這些事的媒體,也很努力的在散布與產製流言,像是xx時刻、xx龍捲風之類的,找幾個能言善演的媒體人就能把似是而非的東西講的天花亂墜。就本人拙見,新聞本身最重要的莫過於對真相的求知,但就目前觀察到的現象來看,媒體是沒有善盡求知求真的義務,類似此次「恐龍彩色羽毛新聞事件」的錯誤也不是第一次發生,有時是對科學事實的解讀不當,有時是對於科學結果做了錯誤詮釋,若要拿這些錯誤來怪罪記者,相信記者們也無法全盤接受,畢竟隔行如隔山,他們也有他們的難處,要把他們最不擅長的科學拿來撰寫成一篇大眾都能讀懂的文章,相必已秏盡所有腦力,哪還有時間去一一檢視科學的正確性?這還不談時效性和篇幅(報紙)與長度(電視)的限制。

不過,站在求真求實的立場,即使我們都知道記者難為,還是不能將這些作為原諒錯誤的藉口,更遑論拿溫度計去量降雪厚度、量體溫當作體感溫度、測風切拿油條這種極其誇張的事!或許記者大大覺得你只要說「這支溫度計長正好20公分」就說得過去,但你可以選擇更好的工具或呈現方式啊!即使不是上述的錯誤,經常見到的「神邏輯」式的新聞解讀也是層出不窮,像十二年國教讓私中崛起澳洲屠夫新聞這種莫名奇妙的論述,也常令人搖頭,不只科學新聞,反而文教、政治新聞有更多不知道在解讀什麼的推論,這些論述也顯示媒體重視吸睛與下標的程度大於事實本身。別說這是個案,當個案一多,那和通則又有什麼差別?

科學人也有義務
不要光怪罪媒體,科學家自己也有義務讓大眾了解自己做些什麼,為什麼?做科學研究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讓人類能知的更多、過的更好,那麼把知識鎖在象牙塔裡,不如讓大眾都能看到這些成果,這也是為什麼需要有科學新聞、科普文章等等,拿恐龍彩色羽毛的新聞來說,其實在我看來從記者與楊子睿先生之間的聊天溝通階段,認知落差已非常大,但仍各自以各自的解讀行事。記者認為自己善盡採訪的工作,而加油添醋的項目當然是主觀的認為不會影響科學事實,加上版面篇幅與截稿壓力,造成了報導出現大量錯誤的結果,這是記者想見到的事嗎?恐怕不是,看起來這事件理虧的一方應為記者;但我認為要改善這種情況,兩方都需要有一些作為,建立了互信機制才能達到效果。

以科學人這方為例:
1.對方鐵定對你的研究完全不懂,即使事前查了資料,也可能一知半解。
2.記得先問一下記者何時刋出,有沒有自己再看過稿件的機會。
3.有沒有可能自己能寫一篇或者是強調哪些事情是很重要無法省略的地方?
4.直接問記者為何認為這有新聞性?自己要針對哪件事回答。
5.如果真的誤刋了,除了下架,有無刋登更正啟示的機會?

以媒體這方來說(我不算是媒體人,只能讀者角度來提出要求):
1.有沒有理解問題的核心(不懂就要問不要裝懂啊!)
2.不要亂下註解或結論。
3.讓受訪者至少看過一次刊文是禮貌,盡可能在截稿壓力內完成?
4.翻譯新聞不要超譯、專有名詞最好要問過專家。
5.尊重自己的工作,報科學至少不要以排斥科學為藉口

另外再舉一個小例子:神秘的巨響與地震前兆的關聯?是我一位學姊受訪時講述了地震產生地嗚時的機制與情況,但實際上無法與當時北京石景山出現的巨響作連結,而石景山的巨響成因,也只能用很少的資訊去猜測(但大自然產生低頻聲音的可能性太多)。不過媒體在採訪後的報導仍聚焦在地震與地嗚的關係上,其實從科學家的角度來看,邏輯總是怪怪的。

身為現代公民,該要看什麼樣的科學新聞報導?
其實以上的文字等同於我對科學新聞的期待,個人其實很排斥「不意外、妓者嘛~~」、「媒體是最大的製造業」這類的話,因為這表示沒有人會尊重這份行業。不過我打從心底希望跑科學線的媒體朋友能從尊重自己行業這個角度出發,來撰寫科學新聞報導。前面所作的批判是針對各種看到的錯誤報導而寫,或多或少難免有無意間的錯誤,重點不是那些錯誤是什麼,而是有沒有彌補方式,或是找到可以縮短大眾、媒體、科學人三者間認知差距的方式,讓報導能貼近科學事實,又不難懂,甚至活潑有趣有話題性。

這條路還有待每一個人的努力:還是有努力的媒體,但你們做的還遠遠不及大家的期待,就算有「網路追追追」之類的專案試圖破解流言,但大家希望的是你們能幫忙過濾流或主動搜尋答案、去做更科學的深入探討。科學人不該懼怕被採訪,因為那是最容易走出象牙塔的方式,甚至科學人應主動的撰文給大眾。有科學素養的公民應期待更專業的報導,甚至適時的需要發聲,世界不會因你封鎖網站、關上電視、退訂報紙而變好。


延伸閱讀:
恐怖的殺人工具:文字(澳州屠夫新聞看科學寫作)
http://panearth.blogspot.tw/2012/09/blog-post.html?showComment=1348141931000

勇敢的踏出科普寫作的第一步
http://pansci.tw/archives/64470

神秘的巨響與地震前兆的關聯?
http://pansci.tw/archives/38686

網路追追追
http://rumor.nownews.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