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恐怖的殺人工具:文字(澳州屠夫新聞看科學寫作)

這的確是一篇評論文章,不過我不打算評論太多事件本身,而是以「文字工作者」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事件,來評論文字這把銳利的雙面刃。也希望藉此文章警愓自己和PanSci的作者編輯們。


  文字工作者十分廣泛,只要是運用文字,就可以是一個文字工作者,新聞從業人員當然也是。文字可以說是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之一,記載了歷史供人借鏡、傳達了智慧促進人類社會進步,即使是再先進的科學,文字還是傳達與記錄最重要的管道(期刊、論文、新聞等)。


  文字也可以是恐怖的殺人工具,古代許多大興文字獄的皇帝,殘害了多少文人雅士的性命,清朝查嗣庭以「維民所止」為題,但是雍正皇帝卻以「維止」二字,意去「雍正」之首,因而惹禍。現今媒體發達,看似言論自由,但實際上卻是進入了另一個「文字戰爭」的時代,數不清的新聞頻道、網路媒體加上各種社群網路的高速傳播,話題可以快速炒熱,記得前二年澳洲打工的新聞,媒體多半報導著薪水豐厚、打工旅遊十分划算、適合年輕人開創視野,顯見時事影響甚鉅。 


  寫時事並無不妥,但「時事求是」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一樣重要,撰寫科學文章最重要的是「查證」知識,而這方面的訓練多半只有在碩士班後才開始學習,在升大學之前,頂多只有做報告的時候需要去查證後撰文,然而多數人以為,只要寫上「引用自某地」,就解決了。


  邏輯學習中提到「演繹法」和「歸納法」,這兩點我們一直在使用,卻經常誤用,但以下舉個小小的例子:


  今天我們訪問了三個清大同學的打工經驗:


  A同學:打工為的是賺取生活費,因為每個月的開銷超過2萬。


  B同學:打工多半是去餐飲業、超商等場所。


  C同學:打工多少會影響課業,也因此延畢。


  接著撰文時,可能會以「清大學生開銷大,不惜延畢到超商打工」為題,然後就被大肆撻伐了。即便是告訴大家出於三個同學之口,還是容易誤導,為什麼?不是已經「查證」了?


試問:三位同學的家庭背景相同嗎?都在同一個地方打工嗎?無論是統計學、理論、自然觀察、心理分析……,無一不需要充分的觀察、客觀的觀點,進而去提出論點。剛剛那類的報導十分常見,但充其量只能算是三個「個案」,而非規則,就像你如果完全複製強者你朋友的追女孩方式,被對方打槍也別太意外,演繹必須先作歸納,而且是有系統和結構性的歸納。


科學或科普寫作領域人士,由於教育背景,可能查證能力還多過文字丰彩,然而更貼近大眾的新聞或媒體,除了少數的科學報導,以科學的角度作查證,實為罕見,或許是從小,我們都是「科學歸科學、文學歸文學」來教育的關係吧!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