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看見台灣」以台灣影史上秏資最高、票房也是最高的紀錄片,憾動了許多台灣人的內心,也在社會上發酵產生了許多效應。我從來自各方的聲音所得知的不同看法,不外乎是開始正視國土問題、周遭的環淨汙染等等;有的朋友認為政府應該帶頭做好,上行下效;也有的朋友認為,「不是沒看見,只是我們選擇視而不見。」當然也有人認為,即使票房再好,影片也無法為我們解決任何問題。
從海研五號的科學首航認識台灣的海洋研究
海研五號,友人詹政順提供之影像。 |
台灣既然是個四周環海的島,三不五時也常聽見「海洋立國」的政策宣言。不過實際上在一年前進行海研五號科學首航之前,台灣的海洋研究硬體實力仍十分有限。在海研五號下水之前,海洋研究機構的船艦只有近岸的層級,最大的海研一號也僅只有800頓,另外還有以漁業研究為主,1948噸的水試一號,因此2700噸級的海研五號加入研究船行列更加別具意義!
甲烷水合物@USGS |
海洋研究船通常做些什麼呢?從海水表面一直到海底都是研究船的涵蓋範圍,包括海水的性質(海溫、海流、化學性質等等,有人說這用浮標和錨定觀測就好啦!幹嘛動用大船?其實這是很重要的參數,任何的海底地形、海洋地質探測,要不就是利用聲納,要不就是用震波測勘,兩者皆是透過分析發射與收回聲波的特性來得知海底的狀況,而海水的性質必然會影響到波在水中的傳遞速度,所以同時測量海水性質亦是必要的,在海洋地質的探測方面,我想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探礦,像是甲烷水合物之類的礦產,另一種就是構造上的研究,如海溝隱沒帶(台灣附近有兩個重要的海溝,一個是馬尼拉海溝,另一個則是琉球海溝)、海底火山等等,正好,在首航時就帶回成果,而持續的研究航次也仍持續進行中,有興趣可以上國家實驗研究院的網站看看。
海軍達觀號,友人詹政順提供之影像。 |
海底地形、海洋地質的探測,除了科學研究的貢獻,對於國防也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因此國軍也有另一艘海洋研究船:1601達觀號,是國內唯一大於3000噸的海洋研究船,主要任務是海底地形的測繪和軍事用途的水下探測等,不過畢竟是國防情報,手邊的資訊並不多,但達觀號蒐集的水文資料,對於反潛與各種水下作戰的幫助甚大,此外在2010年蘇花公路發生崩塌墜海事故時,海軍搜救的船艦中,也包括達觀號。
ROV,摘自維基百科 |
看見台灣的地下構造
「看見台灣」帶著我們看見了大地,那麼地下呢?其實說起來更多的危機,還是藏在看不到的地方。因為看不到,所以以為沒事?當然現在我們開始可以認識與了解地底下的情況,在延宕了14年後,地質法終於在2010年三讀通過、2011年開始實施,之後也陸續在增加許多配套方案,譬如地質敏感區劃定變更及廢止辦法
,以及針對清境地區的地質敏感區公告解釋等等,而從中央地調所的網頁中,也可以查詢地質敏區,然而現在還有很多地方還沒公告,也期待地調所可以加緊腳步完成敏感區的調查與公布;此外,相信一般大眾仍對於許多地質的名詞與知識一知半解,未來敝人也會多加著手撰寫相關知識,也希望有更多的先進們也能投入宣導,在此分享一些過去一年來撰寫的文章:
●
火山怎麼研究?
十分、大華壼穴一帶地質景觀敏感區,截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網站 |
另外,談到地質敏感區、清境等話題,也可能有人會聯想到國土規畫,到底沒有沒國土規畫呢?其實我們的國土規畫法還在「草案」中,也就是說,目前我們還缺乏最上位的國土規畫法,說起來令人憂心,但由於我對此領域涉獵不深,也不好多作論述,關心草案內容的人或許可以看一下這裡和以下這篇,了解如何「與災共生」:
鑑古知今,不斷學習
在2013年的最後,台中科博館辦了一場富具意義的研討會:「從車籠埔斷層看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地震」國際學術研討會,並開放一般民眾免費參加,在台灣,很少有類似這樣的活動,能讓第一線的研究學者與一般大眾對話,原本很慚愧的沒有好好為此演講作一系列的文章介紹,好在,在「知識大講堂」中,錄製了許多影片,在下面一一列出連結與簡介:
●
地震預警系統
台大地質吳逸民教授可以說是台灣做地震預警的先驅,除了參與了氣象局速報、預警系統的建置,更開發了更低價且好用的儀器:P波3秒感測儀,而我印象中吳老師的paper數量也是超級驚人的多,從演講我們可以多認識預警的技術現況。
中央地科的張中白老師是地科界有名的型男教授,也是少數擁有官方粉絲團的教授之一(畫錯重點),這也是系列演講中最「科普」的一場了,讓你從完全不懂地科到了解台灣的地體構造!
中正地環的李元希教授是我的恩師,1999年時他正在中央地調所服務,也從集集地震中學習到了很多過去不知道的知識,並因而投入學校教育。由於他是一位對地質領域總是興趣滿滿的老師,常會丟下學生自己衝去看重要的露頭,因此在演講中常會指著斷層之類說:「這個東西非常有趣。」還請大家不要太見怪。
師大地科的陳卉瑄副教授,是個很非常有活力、熱血的老師,除了學校內的教學,也極力推廣科普教育,推廣地震學園,運用各種故事教材串聯,希望能讓地震科學能從小扎根起。
●
台灣地震模型
中央地科的馬國鳳老師,師承於地震學界名師金森博雄,在1999集集地震後,參與TCDP台灣車籠埔斷層深井鑽探計畫並很快的將其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而在2012年老師的文章又登在Science期刊,為台灣傑出的女科學家之一。近期馬老師也積極推動整合各界的學術資源、推廣地震知識,建置了台灣地震模型的工作團隊,為的就是讓台灣地底下的模型,能夠更準確,以提升地震測報、預警的成效。
東京大學的佐竹健治教授,相信不用我多說,大家應該知道日本的地震學在國際上也是數一數二的,佐竹老師的專長就是利用模擬斷層破裂生地震波後所造成的影響,來研究地震與海嘯,包括許多古海嘯的研究,像我在哇!災!講座中聊到孤兒海嘯的故事,他也是當時做這個研究的重要學者之一。
台大地質的陳文山教授可以說是科普做最多的教授之一,除了很多科普著作,阿山的地科教室也是我高中時期經常造訪學習的網站,科博館竹山槽溝的園區的開挖主持人即是陳老師,是古地震研究的專家。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的徐鍚偉副所長,十分幽默風趣、並富有科學精神,不會因政治立場而影響科學交流。其實中國大陸在地震前兆的研究投注的很多心力,正好也在系列演講中,提供了不同的角度,讓我們思索,我們到要怎麼看待地震?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的許雅儒博士也是一位傑出研究員,在準備攻讀博士時即發生了921集集地震,而她的博士論文,正好就是研究同震變形的模式,由地表的變形來推測地底下發生了些什麼事,而這場演講,則是一場針對隱沒帶大地震,作總合性的知識演講,也正好是最後一場演講。
地球科學是一項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也是一門日新月異的科學,要追求永續,與自然共同生存,這些知識有必要一點一滴的累積在腦海中,或許一次看這麼多的資訊,會讓你直接按END跳到這一行,但是或許將這些資訊分開來,一次看個一兩篇或一段影片,配個咖啡或點心就看完囉,當然買咖啡別忘了環保杯,因為我們都愛地球嘛!
其它的延伸閱讀:
TCDP台灣車籠埔斷層深井鑽探計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